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耕作模式大變革~秋作紅高粱、春作宿根

  • 發布單位:農業處

內容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將於 5 月 27 日上午 10 時,假雲林縣土庫鎮陳慶堂農友試驗農田,舉辦「釀酒高粱宿根栽培試作及機械採收成果觀摩會」,主要針對 103 年秋作栽培之試驗田區採收後,繼續以省工方式進行宿根栽培模式,邀請農民經驗分享,並結合高粱採收機械田間收穫實作觀摩,歡迎農友踴躍參加。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表示,高粱曾經是臺灣重要雜糧之一,在民國 73 ~ 75 年間推行稻田轉作政策,與玉米、大豆等同被列為重點輔導作物,並建立完善的春作高粱、夏作宿根高粱及裡作玉米之輪作制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迅速,降雨過度集中,導致近年來每年冬季~早春期間,農田灌溉水源吃緊,農委會遂選定仰賴進口高達 94% 之釀酒高粱,改變以往春作、夏宿根高粱耕作制度,推廣秋作、春作宿根高粱之耕作制度,希望能建立最佳播種及省工宿根栽培管理模式,以因應未來充分、有效調節農田水資源利用目的。

  臺灣高粱由於栽培管理容易,可一貫化機械栽培,產量高且穩定,栽培面積最高達 27,255 公頃,生產量 11.8 萬公噸供給飼料用途,隨著加入國際貿易組織 (WTO) 後,飼料用高粱產業逐年衰退,目前高粱原料需求,主要為供作釀酒使用,其中金門酒廠所產「金門高粱酒」更是名聞世界,其主要原料即為糯性高粱,俗稱紅高粱,釀製之高粱酒風味極佳。國內年需釀酒高粱約 45,000 公噸,但國內栽培面積僅約 1,970 公頃,主要種植於金門縣,產量約 3,300 公噸僅占總需求 6.17 %,其餘皆仰賴進口。為促進農田水資源有效利用,農委會配合行政院「黃金十年-樂活農業」、「經濟動能推升計畫」,打造節水、友善環境,落實進口替代,降低國內對進口原料之依賴風險,提高糧食自給率,並有效減少地下水資源過度使用,「秋作紅高粱、春作宿根」的栽培模式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聯絡人:作物改良課農藝研究室 陳國憲 06-5912901 轉 521 )

• 活動議程 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