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原鄉農產業永續發展

  • 發布單位:農業處

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了協助原鄉部落農產業轉型克服困難與缺口,擬定了輔導步驟與試圖解決之辦法,同時積極輔導轄區原鄉部落,盤點出33個具農產業發展潛力部落,並選定20個部落重點輔導,成為第一批產業建立之先驅,並以該場獨特的「一部落一窗口」之快速到位輔導方式,針對缺口發展「行動教室」,現地進行客製化輔導與講習,使原鄉部落同樣享有即時高品質的輔導資源。

花蓮農改場也在今年成立了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將為部落更完整的蒐集及保存原鄉珍貴的特色種原,同時研究與發展原鄉特色作物有機栽培技術,例如紅糯米、中草藥、野菜、雜糧的有機栽培技術,以穩定部落一級產業之發展,並針對原住民特色作物改良及開發新的食品加工技術,並投入地區休閒旅遊等二、三級產業等社會科學研究,建構及串連部落六級化產業發展。例如協助蒐集原鄉野菜種原後,協助種原保存及擴大,也協助太巴塱部落傳統紅糯米的純化,及紅糯米傳統食品加工之改良與創新,例如紅糯米酒釀辣椒等新產品問世。

花蓮農改場除了客製化的栽培技術輔導外,對於部落產銷組織的經營管理也深入輔導大力扶持,花蓮縣玉里鎮稻米產銷班第13班榮獲104年優良農業產銷班的殊榮,該班同時也參考花蓮農改場扶植港口、新社等部落的有機復耕成功經驗,主動提出轉作有機的嘗試,花蓮農改場立即籌組輔導團隊,針對班內各面向與缺口進行分析與策略規劃,立即完成有機轉作的田區規劃與專屬講習會的敲定,掌握產業發展時效帶動部落產業向前衝。

在花蓮農改場的輔導下,宜花地區原鄉部落農產業幼苗漸漸茁壯,甚至帶動鄰近部落紛紛加入,例如花蓮縣光復鄉的邦查農場,在多面向的輔導下克服有機栽培的技術困難,甚至成立共同行銷平台造福鄰近部落投入復耕。港口、靜浦及新社部落開出有機水稻復耕之花,同時帶入新穎的生態農法概念,恰好與傳統尊重土地與環境的部落耕作精神不謀而合,也吸引年輕人回流重拾農耕文化。而部落文化隨著傳統作物復耕後得以回憶及永續,使部落農產業更具意義與價值。在花蓮農改場與政府各農政單位、農民及民間團體之投入下,轄內部落的農業發展已逐漸形成亮點,成為地方的活力產業。相信這些原鄉部落在經過農產業轉型與輔導後,能帶動鄰近原鄉部落共同投入,達到原鄉部落農產業永續發展的目的。